中国科学院郑兰荪院士为我院本科生授课-pg电子游戏试玩平台网站
pg电子游戏试玩平台网站
pg电子游戏试玩平台网站

中国科学院郑兰荪院士为我院本科生授课-pg电子游戏试玩平台网站

微信/qq扫一扫转发

您所在的位置:pg电子pg电子官网首页  学院动态  学院新闻

点击数:66 来源:化学与药学学院 作者: 录入:人员机构 更新时间:2012-11-01

   “这也太给力了吧!”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一班的李玉姣同学兴奋地说。当然,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就由院士来讲,对于初入化学学习领域的学生们来讲绝对是一次重要的人生体验。

  二月的桂林,寒冷中微露着早春的气息。21日上午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、教育部化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郑兰荪教授来到我校,为2011级化学专业、化学独秀人才班学生上了一次题为“物质结构与原子团簇”的课。

  上午7点半,距离上课开始还有半个小时,120余座的教室就挤满了学生,还有慕名而来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和教师。“听院士讲课的机会很难得,而且郑院士又来到我们广西师大,分享他的科研成果,多么难得的机会。”一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如是说。

  8点,在我校副校长钟瑞添教授的陪同下,气质儒雅,笑容可掬的郑院士轻轻步入教室,没有想象中的开场白,没有过多的言辞,直接讲起了课程内容。

  授课过程中,郑院士用口语化、浅显易懂的语言,由浅入深,从最简单的原子、分子概念与化学键理论开始,融入自己独特见解和观点,将分子结构、原子团簇结构与物质不同的存在方式相互关联起来;在课堂上,郑院士还用足球生动形象地解释了c60的结构,并由此过渡到介绍他研究团队在原子团簇开创性研究。学生们跟随郑院士的讲解,时而思考、时而顿悟,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呼应。

  讲到原子团簇的时候,郑兰荪院士以c60来说明。他讲到当年在美国师从smalley读博士,开始参与研究原子团簇的激光产生。1985年,smalley以及kroto和curl合作开展研究,在实验中发现了c60的存在,并最终推测出了c60的结构。三人的重大发现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,他们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。

  “c60由12个五元环和20个六元环组成,每个五元环都被六元环分隔开,有非常高的对称性,有一种完美的对称。”讲到这一重大发现的过程,郑兰荪院士说,“其实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,一些有趣的现象我们当时也有所注意到,但是我们却没有进一步地去思考,去研究,当然也没有机会去发现了。”

  郑兰荪院士用自己的经历和体会,一下子拉近了大家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重大成果的距离,大大激励了在场师生们去探索、去思考的激情。正如钟瑞添副校长所说:“我觉得今天的课,最大的意义是激发了大家发现的欲望、创造的欲望。”

  两个多小时的讲课中,年近花甲的郑院士一直站立授课,面带微笑,使人如沐春风,无论是讲课、声音还是板书,都流畅如一首诗、一首柔美的乐曲,处处彰显谦虚谨慎、学养深厚的大家风范。

  在课堂的最后,郑院士将其导师smalley教授给他的毕业赠言转送给大家。毕业回国前,smalley教授对他说:“我什么都可以教会你,但是有一样我没有办法教会你,就是sense of science(科学的感觉)。”而今天,郑兰荪院士又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寄予了厚望。

  钟瑞添副校长代表全校师生向郑兰荪院士表示诚挚的感谢。他说:“郑院士两个小时一直站立授课并板书,没用一张ppt,每个公式、定义全用板书,使同学们的注意力一直跟着老师渐入佳境,这给我们全校教师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。同时,这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:在什么课程内容适合使用ppt?在什么程度上使用ppt?其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它特别的功用。”

  课后,化学一班的杨丹璞同学兴奋地说:“太神奇了!这堂课能引发我们生活中的思考,视野也宽了,化学知识的学习真有意思……”郑院士的示范课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学习视野,还给教师们带来了更多教学方法上的思考。我校青年教师黄都说:“听了郑院士的课,让我们感到科学发现跟我们学的基础知识离得并不远。对我们教师来说,收获最大的就是上课时怎样让学生有科学的感觉,科学前沿的东西如何融入到最基础的教学中。”


新闻链接:


  郑兰荪院士1954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,是厦门大学化学系77级学生,首届中美联合招收的化学类留美研究生(cgp项目),师从c60的发现者、9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smalley教授,参与原子团簇科学的开拓性研究,1986年在美国rice(莱斯)大学获得博士学位。1986年回国后一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工作,主要从事原子团簇科学及相关纳米结构和材料的合成与研究,现任厦门大学纳米科技中心主任,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、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,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,结构化学、配位化学、原子分子物理和波谱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,是首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教育部“长江计划”特聘教授,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。他发表了300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,有关新型富勒烯c50的合成和表征工作发表在2004年《science》,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广泛重视。这是全世界首次合成出比c60小的富勒烯,是富勒烯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。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,2007年担任973计划项目“物质性能的分子设计与结构调控”的首席科学家。此外,郑兰荪教授目前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、民盟中央副主席、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。

  当选院士后,郑兰荪仍坚持为本科生上课。每周往返厦大漳州校区两次,给本科一年级学生上《化学原理》课。他认为,为本科生上课是教授义不容辞的责任,这样可以将研究成果的最新发展动态直接传授给学生,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,增强他们对本学科发展的信心。他的精神,鼓励着更多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走上本科课程的讲台。


作 者:宣传部 亚辉 婷婷 俊显 化学化工学院 沈星灿
发布单位:新闻中心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