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数:296 来源:化学与药学学院 作者: 录入:化学与药学学院 更新时间:2022-06-15
近日,我校梁宏教授、黄克斌教授课题组与中山大学邹滔滔教授课题组合作,在免疫源性细胞死亡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,他们发展了一个新的icd分子并基于化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发现了bip蛋白在icd中的作用。相关成果以article形式发表在化学领域最富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j. am. chem. soc. (美国化学会会刊)上。
他们根据icd与内质网应激的较强联系,发掘出了一个基于三价铱的抗癌金属配合物(1a)具有良好的icd活性。随后,对该化合物的双氮杂环卡宾配体进行修饰,引入了光亲和标签与叠氮基团,得到了可用于化学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探针分子,进而利用该探针抓取了一系列蛋白质靶标。
基于其它icd相关研究的线索,他们锁定了er stress的核心调控蛋白grp78/bip作为研究对象,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了1a可以通过降低bip蛋白的稳定性进而抑制其活性。更有趣的是,已知的icd药物如米托蒽醌、奥沙利铂等均可作用于bip,预示了抑制该蛋白在激活icd中的重要作用。最后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bip在三分之一以上的肿瘤类型中高表达,具有抗肿瘤靶点潜力。据文献研究表明,这是icd类免疫抗癌药物潜在靶点蛋白分子相关科学问题的首次报道和阐明。
论文链接:
图1. 化学蛋白质组学揭示金属铱配合物的靶蛋白bip 图2. 多种icd激活分子可以抑制bip活性